票房分成是怎么算的(票房收入最后怎么分配)
来源|毒眼作者|张颖编辑|吴
首先要明确的是,票房分账中讨论的数字是不包括电影服务费的。举个例子,一部电影显示累计票房是“10.5亿元(含服务费)”,分账票房是“10亿元”,其中差额5000万是电商服务费,而分账票房是以这10亿元不含服务费为基础的。
以一部票房10亿的电影为例。首先需要缴纳3.3%的特种营业税和5%的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剩下的91.7%是可以用来分账的可分票房(净票房)。也就是说,一部票房10亿的电影,实际上总票房是9.17亿。
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结构和主要职能
在9.17亿可分割票房中,一般来说,院线和影院可以分享57%的份额,即
9.17亿57%=52269万票房。如果院线和院线约定影院拿50%,院线拿7%,那么10亿票房的电影、院线和影院分别获得4.585亿元和6419万元。不过之前的爷爷科普中也提到过,之前很多影院为了吸引优质影院加盟,主动降低影院分成比例,只拿1-2%的分成来“表示意思”,甚至可能会把钱还给影院。
在可分割的票房中,中影数字还会抽取0-3%不等的发行代理费(如5000万元以内影片收取3%,5000-3000万元以内票房收取2%,3-6亿元以内票房收取1%,6亿元以上票房不收取任何费用)。
其余40-43%的分割票房由电影制片人和宣传发行商获得。一般来说,电影发行商会收取分账票房的10%左右作为发行代理费(一般为5-15%)。扣除这部分宣传费,电影往往能拿到30-33%的钱,也就是一部票房10亿的电影,电影的票房收获在3亿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业内人士习惯用三分之一的票房数字来计算制片方拿到的钱数,因为过去一部电影要想拿回拷贝,票房至少要达到制作成本的三倍。而现在,随着电影内广告的增加,流媒体版权和海外版权的出售,很多电影可能会以两倍于票房成本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收回投资。
通常现在一部电影不止一个投资人。尤其是爆款大片可能不止一部,甚至十几部,所以即使是主投资方也只能拿到影片分账的一小部分,最后拿到的钱也没有外界猜测的那么高。
然而在好莱坞,制片方与院线的分成比例并不像中国那样固定。不同的电影公司拥有不同程度的话语权,与院线达成的具体协议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电影公司和影院采用的是阶梯式分账模式。在大片上映的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电影公司和院线的分账比例是不同的。在电影上映的第一周,片方往往会获得更大的收入分成,一些大片的分成往往高达80%,这样才能保证其成本回收。在北美,票房较高的片方收入往往高于院线,而票房较差的片方会优先考虑院线的收入,给予其更多的分账倾斜。
出版商与影院争夺利润(漫画:余晓翔)
在北美,票房越高的爆款片收入越高,电影制片方的收入比院线高,而票房差的电影应该优先考虑院线的收入。一般来说,在一部美国电影的国内票房中,电影公司的占比大概在40-55%,高于国内的40-43%。
所以相比之下,国内影院与制片方、发行方的博弈尤为普遍。
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一直对40-43%的票房分成,不满意,认为应该提高到50%,以确保他们的作品可以获得更多一点
1994年以前,中影集团以固定价格**影片,然后统一向各省发行单位发行拷贝,获得影片票房的70%;从1994年开始,电影制片厂可以直接向国内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和国外发行电影,并实行收入分成,打破了中影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1995年制定了《红樱桃》起国产电影的票房核算规则,即每100元票房上缴5元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元营业税,其余由制片方和院线按照35%和65%的比例分成。随着2002年“院线制”改革,票房分账模式也已经清晰明确。
103010票房核算规则的建立
除了院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盈利空间,片方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尝试。
2003年,张艺谋的《红樱桃》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制片人张卫平也获得了制片方过去没有的话语权,要求将制片方的分账比例提高到40%。随后几年,他不断与院线“坐下来谈”,以至于2004年《英雄》,2006年《十面埋伏》,制片方的占款比例最终提高到41%。
年底,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制片方分账不低于43%,而这一次抗争成功的张伟平也在当时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人”。
《满城尽带黄金甲》
到了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张伟平再次向院线“叫板”要求将制片方获得的分成比例从43%提高至45%,但是遭到国内八大主流院线的联合反对。当时的广电总局进一步规定,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但目前多数国产电影仍是按照43:57的比例进行分账——张伟平在2011年没有将43%的数字再一次提高。
但是博弈却并没有停止。
2012年在《一九四二》《一代宗师》《十二生肖》等多部国产贺岁大片即将上映前的11月,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大电影发行公司联合向全国院线提出“提高票房分成比例”的要求,试图将分成比例由43%提高到45%,由于这一次是院线提出提高其分账比例而非片方,被媒体称为“复仇者联盟”。
一边是影院生意不好做,自行投资、改造影厅的费用加房租和人工等经营成本直线上涨,生存困难的局面让他们试图提高自己的收益分成;另一边是当时国产片票房占比大幅下降,市场不景气、制片方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急需提到票房收入分成——在各有各的难处和为各自利益的坚持之下,双方展开了十余天的论战和谈判,最终结果也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分账比例仍然为43:57,并且延续至今。
在这几年间,关于国内电影片方票房分成比例的争议声不断响起,片方和院线都想要在“日子不好过”市场状况下提高自己的利益,而想要改变现有的票房分账规则,目前来说还是一件需要较长时间与激烈博弈的难事,也无怪乎爱奇艺提出新的分账比例之后,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播报当日票房、排片数据、档期资讯、深度票房数据挖掘、电影产业观点速递